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与信息资源配置

1.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1.作为生产要素人类需求性: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生产要素投入。传统的物质经济活动主要依赖于物质原料、劳动工具、劳动力等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投入,现代信息经济则主要依赖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劳动力等信息资源的投入。人类之所以把信息资源当做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既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替代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发挥经济催化作用;又可以寓于经济行为者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之中,减少或消除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优化管理和决策行为,提高管理和决策工作的效率。

信息资源: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劳动力、信息设备等。狭义的信息资源仅指信息部分。


2.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信息资源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使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作用对象上,并产生多种不同的作用效果。经济活动行为者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作用对象所产生的不同的作用效果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向做出选择。


3.共享性:与传统的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共享性,而不像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那样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换而言之,在排除技术和人为约束(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的条件下,信息资源是可以共享的。某些人对信息资源内容的控制和享用并不以其他人减少或失去对该信息资源内容的控制和享用机会为前提。也就是说,信息资源的后继使用者仍然可能和先前的使用者一样完整地控制该资源的内容,信息资源的信息量不会因任何人的在先利用而减少。或者说,同一种信息资源,可以多次、反复地被不同的资源使用者投人到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财富。

4.稀缺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往往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信息资源是无限丰富且用之不尽的,不会像物资资源和能源资源那样需要进行有效的配置。其实不然,共享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信息资源不具备稀缺性。事实上,稀缺性是一切经济资源共有的特征,信息资源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可能的理由主要有:第一,从信息资源的效用实现角度来看,虽然共享性使之具备无限次被利用的内在可能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既定的技术、资源及其他条件下,信息资源的总效用总有一个最大的极限值,当信息资源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的时候,经济行为者总可以体验到总效用中的一部分(极端情况下也可能没有体验到信息资源的效用或者体验到信息资源的全部效用)。随着被共享次数的增多,这个总效用会逐渐衰减,直至趋于零值。当效用衰减至零时,就意味着该信息资源已被“磨损”掉,不再具有经济意义。一旦理性的经济行为者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做出在经济活动中投人该信息资源的决策。因此,上述那种内在的可能性不是总能转化为现实行动的。第二,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获取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获取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由于在某一时期经济行为者的这些成本投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可能拥有的信息资源品种类型不会无限丰富。第三,从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来看,信息资源通常具备强烈的时效性。对于大多数信息资源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新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标准常常会导致原有的信息资源内容因过时而失效。此时,该信息资源虽内容犹在,但效用已被“磨损”掉,没有共享的外在动力了。时效性的存在,使信息资源的总效用常常得不到及时和全面的挖掘,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财富浪费,因此,与传统资源相比,信息资源对有效配置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和更迫切的期待。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理解,信息是爆炸的,但信息资源未必是爆炸的,信息时代,每天人们都制造着信息,但其中能够创造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不是爆炸的,考虑到上述几点,信息资源与传统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

5.非同质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某信息资源一旦被生产出来并公之于众,便意味着该资源没有在其他时空范围内进行再次生产的必要。换而言之,在一个信息畅通、组织和协调工作做得很好的信息活动领域里,各种琳琅满目的信息资源原则上均是不同质的,即从整体上看,各种信息资源的特征值均存在显著的区别。非同质性决定了信息资源通常可以看成是接近垄断的商品。


6.无损性:这种无损性表现为,一种信息资源,当它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后、其本身的内容不会被消灭,只不过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中去。显然,这种无损性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信息资源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事实上,信息资源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其本身内容不仅无损耗,而且还会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7.时效性:信息资源比其他任何资源都更具有时效性。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成为行业巨头;一条过时的信息则可能分文不值,甚至使企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酿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并不意味着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越早投人利用就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前因后果关系。早投入利用固然可能易于实现其效用,但相反的情况亦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信息资源是可以像陈年老酒一样不断增值的。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才能发挥效益。

2.信息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任何经济资源的配置都是基于资源稀缺而用户的需要又无限和多样这一客观事实。由于信息资源与其他传统资源一样,同属经济资源的范畴,具有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等经济学特征,因此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人类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性是信息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使信息资源配置显得必要。没有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配置就毫无经济意义可言。信息资源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有助于消除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决策的正确进行;二是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主要投入要素并通过生产使之形成增值的劳动产品。如同其他需求一样,人类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具有无限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的稀缺。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同一的信息资源“拷贝”的生产不仅极其容易,而且相对于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生产成本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于特定的经济行为者而言不是无限丰富的。正因为如此,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何将有限的因特网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者之间进行分配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们曾经指出,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信息资源的总效用会随着该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被使用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衰减,并在衰减至零时被彻底“磨损”掉。但衰减至零并不意味着总效用已全部被用户体验到。其程度与信息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者之间的分配情况有关。因此,人们不能不考虑如何以有限的信息资源在各种可互相替代的配置方案中选择最好的一种,以取得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3.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律,各种产品的消费者总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多的优质产品,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消费欲望满足,生产者也总是希望尽量降低各种生产性开支,以最大限度地谋取利润。换句话说,降低成本是市场亘古不变的主题。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信息资源既可以投入于生产领域,也可以投入于消费领域。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如何降低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成本是信息经济学研究永恒的命题。
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原因在于: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及营销管理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短缺并存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改善产品成本构成中信息资源与非信息资源的关系以及非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各类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
2.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存在竟争关系。例如,某人阅读了一本书,他从这本书中获取的知识内容并不会因为其他人的已经阅读或将要阅读而受到影响。换句话说,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任何利用者都可以同等程度地共享某一份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直接决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外,主要受下列两个因子的影响:一是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品种类型。其中优良的质量和充足的品种类型会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信息资源的扩散程度。信息资源的扩散程度越高,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就越广。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调节和改善上述影响因子,因而有利于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防止信息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这发展过程的信息也在急剧增长。庞大的信息海洋,一方面为人们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些信息良莠混杂,影响决策的效果。目前由于信息污染而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已在扩散速度上超过了信息利用而带来的社会正效应。
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形成最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在该体系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被提到有效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高度。此时,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无度和无序,以及信息资源利用中的良莠不分和低利用率都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业生产中的信息污染实际上是“零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特征。

4.信息资源配置的类型与层次

类型:数量配置、时间配置、空间配置、品种类型配置等类型。
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包括信息的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总量配置和个量配置。
信息资源的时间配置: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上的配置,即对不同时段上的信息进行贮存,又满足用户对不同时段上的信息需求
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信息资源的地域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各地域、各行业并不能依靠信息需求和使用方向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配置: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对于既定的信息资源系统而言,其规模的大小和服务能力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看其信息“拷贝”数量是否庞大,而应当综合性地以信息资源品种类型的多赛及其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主要评判依据。
层次:宏观配置、中观配置和微观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不同,其配置方法、配置目标、配置重点也不同
具体手段:市场配置、政府配置、*产权配置